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正文

通識教育關鍵在“通”

更新:2024年06月24日 08:40 大學路

通識教育作為專業(yè)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重要補充,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具備完備知識結構與完整人格的人,既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也可作為一種公民終身教育。通識教育關鍵在“通”。所謂“通”,一是通生活層面的常識、知識、情趣與社會;二是通學識方面的相關領域;三是通古今與未來。

首先,作為養(yǎng)成教育的通識教育,應當貫通知識性、情趣性與社會性。缺乏常識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導致盲目信仰乃至上當受騙;缺乏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會導致乏味無聊乃至厭倦生活;而缺乏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公民的自由與責任意識,則容易或坐井觀天、妄自尊大。而通識教育作為養(yǎng)成教育,應當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常識、知識、情趣及人與人關系等社會生活規(guī)范結合起來,兼顧教學內容的知識性、情趣性和社會性。

筆者在“《詩經》導讀”“詩歌與中國文化”等課程教學實踐中結合文學作品的文本,分別適時地將古代天文、地理、器物、審美、情感、諷喻、神話、歷史、哲學等內容納入課程,全面展現出古代文化長卷,啟發(fā)學生各方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文化情趣,引導學生將專業(yè)之外的功夫用于提升自身情趣與品格,受到學生歡迎。

其次,作為人文領域的通識教育,應當貫通文、史、哲?;貧w人文領域,提升人文關懷,在人文學科領域打通文、史、哲,結合真、善、美,追求物我各安其分,追求內外兼修、身心統(tǒng)一的人格境界,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通識教育的任務。

在學科門類越分越細的今天,學者們固然在各自領域有了極為深入的研究,然而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分門別類研究也帶來了弊端:或者,將各自領域的思維方式和研究目標作為唯一正確的方式與唯一的目標,將其大力推廣,甚至試圖替代以至碾壓其他領域的思維方式與研究目標;或者,局限于各自領域的研究,無視其研究手段與實驗結果帶來的負面的影響;或者,以完全功利性的目標作為唯一目標,只看項目的眼前利益,忽視其結果對其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不可預測的效應。當代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不平衡,致使技術手段已經開始碾壓人類生活方方面面,這種趨勢歸根到底是缺乏整體性思維、整體性設計以及整合性方法的結果。通過通識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應當在成為各自學科領域專業(yè)人才的同時,具有整體性與整合性思維方式,具有通觀全局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保持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筆者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習期間所打下的文學與哲學功底,以及后來輾轉哲學系與中文系的學習經歷,為筆者此后力圖在通識課程中打通文、史、哲之間的界限提供了學養(yǎng)基礎,而在北航講授通識課的工作經歷,使筆者得以實踐并深化對于通識教育的認識。在課程講授中,筆者注重納入古人的生命意識與生命關懷、歷史認知與社會關懷、文學欣賞與文化關懷、宇宙觀念與終極關懷等內容,展現古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情志、抱負與思想,以啟發(fā)今人。并納入傳統(tǒng)文化中入世的士大夫情懷、修身的禪思理趣以及關于生死的思考等內容,力圖全方位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再其次,作為公民終身教育的通識教育,應當貫通歷史性。通識教育除在基礎層面貫通人的常識領域、人的情趣與人的社會性,在學科層面橫向貫通文、史、哲之外,應當在縱向上貫通歷史,使人具有縱深眼光,具有未來眼光。貫通歷史性,一要具有求真精神,探求詩歌敘事與抒情背后的歷史的真相,從古人的角度體會并理解古人;二要具有批判意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今人的角度評判古人;三要具有主體意識,從“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主體性出發(fā),從今人的角度詮釋歷史;四要具有整體綜觀意識,縱觀歷史長河,從今人的角度展望未來。

《詩經》以及中國古代詩歌中,具有大量神話故事,它們并不反映歷史真相,然而卻反映著古人的時空觀念、生命意識、尋根意識,反映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社會理想?!对娊洝芬约爸袊糯姼柚?,具有許多體現民生意識、憂患意識、家國情懷的內容,這些內容被歷代詩人反復吟詠。不論是神話、敘事、寄情、言志、憂患、諷喻,其中一些意識、觀念與思想,長期積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當今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依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從各個層面對詩歌與文化進行理解,有助于今人形成文化自覺,自覺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建立文化自信。 通識教育關鍵在“通”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通識教育關鍵在“通””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